年年都治,为何太湖的蓝藻问题依然存在?
“只有控制好各区域上游原水的水质,太湖整体水质才有望彻底好转。”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铮惠分析:蓝藻打捞处置能力再强,都始终偏重于末端治理,要根本性改善太湖水质,必须从源头发力,从入湖河道开始治理,从岸上生态修复着手。
问题表现在水里,但根子在岸上。湖州市治水办副主任李涛分析,太湖每年入水的总氮、总磷等指标,总量仍然超过太湖自身消纳能力。即便“引江济太”工程每年为太湖“换水”约50%,但太湖北岸原水的Ⅳ类水质,依然“拖了后腿”。
“太湖流域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的压力不小。”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有关专家分析:这些年,无锡、苏州、湖州等城市关停了数以千计太湖沿线的化工企业,但相较十几年前,周边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、人口规模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以无锡为例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2020年当地常住人口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108万;与此同时,无锡的GDP总量也增长了足足一倍有余。
在这样的发展节奏下,太湖水质能从Ⅴ类水提高到Ⅳ类水,已实属不易。专家分析,2020年太湖湖体氨氮、总氮、总磷较2008年分别下降80%、51%、10%。
治理并非一家之事。太湖治理的突破口在一体化协同治水。太湖流域面积广、涉及省市多,太湖流域面积行政区划分属江苏、浙江、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,其中江苏占52.6%,浙江占32.8%,上海占14.0%,安徽占0.6%。随着太湖治理的边际效应逐渐显现,如果仅是“一地治水”,想要彻底治理好太湖,难于上青天。如今,沿湖各个城市,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号角下,正打破行政界限,成为“联盟军”。
今年3月,湖州治水办就通过江苏提供的卫星遥感数据,对聚集面积约4平方千米的“蓝藻”泛滥区域进行协同“围剿”。
共享的不仅是数据信息,两地间的人员、船只也实现了“共享”。受季风影响,无锡和湖州暴发蓝藻的时间正好错位,一旦出现防控能力不足,上半年湖州就会把打捞船开往无锡、帮无锡打捞,下半年则反之。
近年来,太湖沿线城市达成联防联治的相关协议,共同构建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河湖生态治理格局。
去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,湖州和无锡签署了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,建立“十项机制”:统一规划、项目准入、联合执法、生态修复、信息共享、联合巡查、交叉检查等十项机制,通过共建共治,共同提升蓝藻防控水平。
“在协同合作机制下,湖州借鉴无锡的蓝藻治理模式,制定了蓝藻防控方案,并在沿湖设置围隔阻挡、藻水分离站,引进加压控藻船等装备,提升自身治理效能。”湖州市治水办副主任李涛说。
湖州市吴兴区“水韵湖城”太湖流域湖溇河漾水生态系统项目开工现场。
版权所有(C)2013 江苏众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19019335号